各位见信好 👋
正如上周所说,从下期开始,随意搜寻将会转为付费订阅模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另外,我会给历史所有付费用户开通 2023 年随意搜寻付费阅读会籍(即使你之前 Notion 阅读会籍已经过期),以及还会赠送价值 99 元的「播客小捕手」。这两个栏目,我使用的都是小报童服务,目前已经跟平台的负责人取得联系,赠送功能已经排期开发。
当一切 OK 后,我会给各位付费用户发邀请,感谢。
一、好好学习
1.1 《效率脑科学》
2023 年读完的第二本书,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
跟效率有关,这个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主题。
跟生物学有关。
最厉害的,则是它将 1 & 2 结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效率,就感觉很有意思。
不过看完后,我觉得本书在效率上给我的洞见比较少,反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感知当下。我这次读书,再次用 Hepta 记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的完整记录。
本期 newsletter 主要想分享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三句话。
第一句:随着你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大脑,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弱点和问题其实是大脑的构造方式造成的。
这句话,我认为是本书最关键的理解。从生物结构上了解自己,可能才是最科学的方式。并且我认为这个「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的大脑的问题」认知也很重要,当你有了这种认知后,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都会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对你还有直接好处。你会重新评估自己的经历,从而调节内心压力,从而更理智地进行思考、决策。
当你为自己的心智表现感到焦虑时,试着说“这是我大脑的问题”。
第二句:如果你想让他人设立目标,那么你只需要设置一个框架,具体目标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在字节的时候使用的 OKR 系统。在定 OKR 的时候,上级会定一些大目标,但实际落地需要做的小目标都由下级定,下级定好后,上级 review 修改。这种方式,我当时的体验是「会让员工更自驱」。
但每次跟大家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玄学,我也没法很好地说服他们。现在我知道了原因:
定目标能够促进大范围的自我引导的神经可塑性。
设立目标的同时,会让人的大脑打开了向上螺旋或者向下螺旋的可能性。关注目标时,人会感知到更多与目标相关的信息,这会使人变得更为积极,会让人觉得自己正在向目标靠近,而这又让人给予它更多关注,并感知到更多信息,如此循环下去。
但直接给别人设定目标时,你会降低了对方的自主感,而且还容易误以为别人的想法跟你一样(认识到别人的想法与你不同需要占用更多大脑能量,还会让你产生不确定感),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设置一个框架,具体目标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 OKR 这种上下对齐的模式,就很符合这一标准。
第三句:SCARF 模型:代表地位(status)、确定感(certainty)、自主感(autonomy)、连接感 (relatedness)和公平(fairness)。模型描述了人际关系中大脑非常重视的主要奖赏或主要威胁。
模型里提到的因素都是能直接影响人脑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人类的核心诉求。结合上面分享的第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模型,你能更能快速地感知到什么情感是大脑的自然反应。
拿我最近遇到的事情举例,我最近在朴朴超市买菜,送过来后,发现他们多送了两包虾仁,然后我就联系客服让他们取回。有意思的是,取回的整个过程,遇到的几个客服都只是道歉,没人说感谢。所以我稍微有点失落。
但细想,这不过是大脑的自然反应,因为我感觉「不公平」。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收到多余的货,但没有送回。而我做了正确的事情,感受上却是损失了(BTW 大脑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更强烈)。做正确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所以才会感觉「不公平」。
当我觉察到我的这种情感后,我释怀了,这不过是大脑的自然反应。觉察到这个反应后,我加强了「公平」的反馈,我想的是「拣货员不会因为这次失误而受到惩罚」、「不会被人默默地在后面辱骂」😁
提升了公平的感知,感受上变好了很多。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最后的一句话:
愿你保持较低的皮质醇水平,较高的多巴胺水平;愿你的催产素浓厚而丰富,血清素又高又平稳;愿你在一生中都能观察自己的大脑。祝你旅途愉快!
1.2 每日一记
① How I improve my taste: 1) I do everything I can to surround myself with all kinds of ultra-high performers. 2) I spend an un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in art museums. 3) If a piece of writing feels magical to me, I dissect it and voraciously read the author’s work.--David Perell
这句话出自 David Perell ,他是一名作家,他目前正在连载一个叫 Monday Musings 的 Newsletter,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回到这句话。这句话说的是 David Perell 如何提升个人品味,他的经验是 1)尽自己所能让自己处于牛人环绕的环境。2)在艺术博物馆待非常非常非常久 3)如果我对某篇文章很感兴趣,我会剖析它,并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
我也有跟第三点一样的习惯,并且会更激进一些,遇到好的文章,除了会遍历作者的其他作品外,还会去看作者的 Twitter 和 TA 在 Twitter 上关注的人。
② 可以自我批评,但不要自我否定。比如,面试失败了,那就复盘反思,看看自己怎么提升,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③ 承认很多事情没有招式、套路可言,吭哧吭哧地去做反而是最重要的。不要总是想着贪巧求速。
本期每日一记的 2 和 3 都是在池建强老师的公众号 MacTalk 上看到的,受益匪浅。最近在整理 FS 播客的播客数据库的时候,也收集了不少很有教育意义的话语,后续打算根据专题做一些总结(BTW 对播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④ 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在任何领域,下一个伟大的创意通常就出现在当前发展前沿之外的相邻区间,而这个区间包含了对现有想法的各种可能的新组合。关键是,你必须达到某一领域的前沿,然后,这种相邻可能以及它所包含的创新才会显现。
最近在研究 AI 相关的产品,越发觉得 AI 的机会,可能不是 OpenAI 这种专做底层的公司(当然它未来也有可能成为类似 AWS 或阿里云那样的云服务公司,也很厉害),反而是 AI + X 才有可能跨越鸿沟,让更多人接触到 AI。
就我目前的观察,AI 在电商领域应该变现是最直接的,解决的几个问题都很痛,比如我知道的有:
AI 生成投放广告语,以及投放所需要的照片。
AI 合成商品详情页图。这个我觉得比较厉害。你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爆款产品,不同的店里的相同的产品详情图都是一样的,因为不少货商没有钱去拍新的图,一般都是盗图。而 AI 合成技术,可以让你只需要拍摄一张商品的照片,就能自动生成背景(当然人用 Photoshop 也能做,只是产品多了就很累)。而且我见过最厉害的是服饰类的,AI 能将衣服的图片和模特图片合成在一起,这样以后商家就不用请模特了。
另外,我觉得未来或许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微软和谷歌的竞争」,微软有可能凭借其 AI 能力做出一个更好用的搜索引擎?并且,被 Google 文档分走的市场,会不会因为后续 Office 加上 AI 功能而被微软抢回来?
⑤ API 有时被视为合同,而合同文本则代表了各方之间的协议:如果一方以特定方式发送远程请求,该协议规定了另一方的软件将如何做出响应。-- Telegram:@lover_links
这句话来自 Telegram 群:扫地僧笔记
这个群也是每天发一些主理人的所闻所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说回这句话,我在 FS 的播客里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正在越来越像 API,企业只要越像 API,它接入进更大生态的可能性就大。
⑥ Duolingo 教给我的道理:想坚持一件事,可以降低标准,但尽量不要间断,底线是绝对不要被劝退。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事水到渠成。-- @NekoStranding
这是个来自 Twitter 的分享。我个人觉得总结得很好。跟我在 1 月 18 日分享的感悟有点类似:一个反直觉想法,不一定对。每天做某件事,比一周做某件事几次要更容易坚持。比如每天去健身房,比每周去健身房三次要更容易坚持。
我的总结比较朴实无华 😂
的确降低标准换来坚持也是个不错的技巧,能让你坚持更久。
⑦ 科技一直在进步,但这些进步背后,我们人类的生活却是「倒退」。以前我们为了省钱,选择走路上班,现在为了省时间,每天开车上班,然后抱怨没有时间锻炼。以前我们无聊的时候,会看看书,翻翻杂志,现在的我们只会刷短视频,然后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为何不试试回到「落后」的年代?尝试走路回家,尝试晚上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
这段话,是我听完 Huberman 将近 50 集 Podcast 的感叹,他在播客中提到的很多建议,其实很「复古」,都是以前的人们都会做的事情,比如多运动,多睡觉。但现在,科技让打车容易了,娱乐更方便了,反而令我们更不健康了。
1.3 AI 实作
本周开始,我会不定期更新我使用 Midjourney 或其他 AI 工具的实践案例,并分享我的思考。对 Midjourney 陌生的朋友可以看看刘飞的公众号文章沉迷 AIGC 两周后:某些人失业是必然的。
这是我为本期主题做的图片:一个正在思考的亚洲男性。
Prompt 是:A young Asian male in thought --niji
Prompt 里有一个「--niji」,这是一种使用 Midjourney 的进阶技巧,除了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告诉 AI 你想要什么风格外,还可以在描述后,增加一些属性,详细的属性可以看 Midjourney 的文档。了解这些属性,你基本上超过了 80% 的 Midjourney 的用户 😁
我使用的 niji 是一种特殊模型属性,它是 Midjourney 和 Spellbrush 合作开发的模型,主要是生成日式漫画风格的图片。
二、小信号
小信号① :波音747 飞机正式停产
波音公司向 Atlas Air 交付了最后一架波音 747 飞机,至此这架在 1968 年到 2023 年一共生产了 1574 架的传奇机型正式停产。
所以本期小信号,决定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在交付这家飞机的时候,飞行员花费了 2 小时 35 分钟再空中留下了一个 「747 皇冠」的轨迹,以此向 747 做最后的致敬。
小信号②:ChatGPT 注册用户达到 1 亿
达到这个数字,Instagram 花了 2 年半,字节的海外版抖音 TikTok 花了 9 个月,ChatGPT 花了 2 个月。另外,其日活用户也达到了 1300 万。看到这个新闻除了感叹外,还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中国的产品呢?
国人对这个技术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我记得我在第 86 期、第 83 期都同步跟踪过 ChatGPT 的信息,有一期是美国纽约教育部禁止学生使用 ChatGPT ,我当时还吐槽说中国的学生可能有很多连 ChatGPT是啥都不知道。
根据我的观察,随着国内类似的产品越来越多,情况有所好转,看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个产品了。不过我在一些社群观察到,不少人还是比较抵触,或者对其有较为负面的认知,我认为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应该以中立的角度看待这个技术(我甚至觉得可以包容地看待),另外它还在一直迭代,不应该在早期就一棒子打死,这样反而会令你失去很多机会:
小信号③:ChatGPT 可以获得沃顿商学院的 MBA 学位吗?
这个小信号是一篇沃顿商学院的论文,作者是沃顿商学院教授,以及运营管理系系主任 Christian Terwiesch (我觉得这个信号是对上一条信号里提到的人最好的反驳)。他让 ChatGPT 做了 MBA 的核心课程「运营管理」的期末考试题,并进行了评分,发现:
ChatGPT 在基本运营管理和流程分析问题(包括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解释得非常好。
ChatGPT 在做仅为 6 年级数学水平的计算时,会出现令人惊讶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还出现多次。
当前版本的 ChatGPT 无法处理更高级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包括具有多种产品的流程和具有随机效应(如需求可变性)的问题。
ChatGPT 非常擅长根据人类提示修改其答案。换句话说,在最初未能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ChatGPT 在收到人类的适当提示后能够自行纠正。
考虑到这种表现,Christian Terwiesch 教授认为 ChatGPT 在该考试中的成绩应该是 B 到 B-。大家可能觉得单看这些结论没啥感觉,我翻译了一道题目,以及 ChatGPT 的答案,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来回答会怎样?
问题:某公司在美洲生产还原铁,生产过程是从一堆铁矿石粉开始,矿石经过 7 个步骤,最后才能产出还原铁。该步骤及效率如下:
预热器:每小时 60 吨
锁料斗:每小时 55 吨
第一反应堆:该反应堆可容纳最多 14 吨铁,大约需要花费 15 分钟
第二反应堆:最多容纳 200 吨铁,需要花费 4 小时
加热器:每小时 62.5 吨
卸料:每小时 59 吨
压块:总共3台机器,每台每小时 27.5 吨
请问这个流程的瓶颈在哪里,整体流程容量是多少?
ChatGPT 的答案:
该工艺的瓶颈是第二反应堆,整体流程容量为每小时50吨。
这是因为在7个工艺步骤中,第二反应堆对铁矿石的容量最低,停留时间最长。其他步骤具有更高的容量,但它们只能以第二个反应堆的速度工作,因此整体工艺能力仅限于此速率。例如,即使预热器的容量为每小时 60 吨,加热器的容量为每小时 62.5 吨,但铁只能在第二反应堆中以每小时 50 吨的速度处理,因此整体处理能力仅限于此速率。
该答案 Christian Terwiesch 教授给了 A+
三、惊叹时刻
Good Products
YouGlish:这是一个英语口语学习工具。你可以输入你想学习的单词,然后它会搜出所有带该词的 Youtube 视频,并定位到主讲人说出该词的位置,这样你就能通过看视频的方式学习该词语的发音。我觉得这样学习有三个好处。一个是有声音和视频,刺激更多感官,能让你记忆更加深刻;第二个是有连读,视频里的人说的都是句子,在说出该词语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点连读,这个是国人学习口语时最容易忽略的;第三是用法,跟第二点类似,因为是句子,所以在听句子的时候,还能知道这个词是怎么使用的。
OpenAI 的 AI 检测工具:很绝。属实是两头都赚钱了。但目前看了下反馈,准确度一般。还要观察观察,你说以后会不会有类似 360 那样的产品?专门鉴别是否是 AI 创作?
Artifact:Instagram 创始人兼前 CEO 再次创业做的新闻产品,主打 AI 功能,海外科技媒体 Verge 形容是「a kind of TikTok for text」。这不就是今日头条吗?
Damus:Twitter的 创始人兼前 CEO 也带了他的新社交产品。这个产品发布后,我的朋友圈各种神秘代码(其实就互加好友使用的 ID),这个盛况让我想起了当年的 Clubhouse 😂。
沉浸式双语网页翻译拓展:最近一直在使用的双语翻译拓展插件,我推荐的原因是它为常见的网站如 Twitter、Reddit 做了排版优化,并且支持 Deepl、谷歌翻译、彩云翻译等翻译服务。
Read Pilot:这是一位独立开发者开发的 AI 文章总结的应用,我推荐它的原因是它跟一般 AI 总结不同,它是通过回答关键问题的方式做总结,我觉得这个设计挺好的,约束了总结的范围,总结的内容会更加准确,读者又能通过这些总结快速判断文章是否值得读。
Good Videos
本周一直很忙,没怎么看视频,所以本期的视频推荐只有一个:
The best way to apologize (according to science):如何真诚地道歉?首先要聚焦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是做出空洞的承诺。接着,在你理解之后,向对方表示同情。特别是在他们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最后,不要只是承诺,而是要采取行动,提供一个发自内心的补偿。
不好意思,想咨询下,之前这篇里说的付费会员赠送播客小捕手的计划大概会在什么时候实现
我自己是当时从这篇文章中的图片二维码进行的跳转购买
如有打扰还望见谅